走进海藻纤维产业化单位之一的青岛海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公司的展示大厅里,一排排的架子上面,挂满了白色棉纱样的纤维成品。从外观上看,这些纤维与日常见到的棉纱相比,除了更加顺滑一些外,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但最大的不同是,这些棉纱并非由地里生长的棉花制成,而是由大海中的多种海藻制成。“海带、巨藻、墨角藻、昆布和马尾藻,你平常能见到和知道的褐藻类,基本上都能作为海藻纤维的原料。”公司研发人员向记者介绍。一片绿色的海藻变成一根根洁白如玉的纤维丝,这其中经过哪些神奇的变化?研发人员解释说,其原理在于海藻酸的钠盐可溶解于水中,因此把海藻酸钠溶于水中制备纺丝液后,可以通过湿法纺丝制备海藻酸纤维。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海藻酸纤维的成形过程是一个水溶性的海藻酸钠转变成不溶于水的海藻酸钙的过程。
近日,由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朱平教授等承担的“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设备”项目,在青岛接受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及中国纺织科学院、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纤维纺织领域和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听取项目的研究汇报,认真审查技术资料,现场考察海藻纤维示范生产线后。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项目鉴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纺织专用海藻纤维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余年研发过程中,在纤维级海藻酸钠提取关键技术、纺丝成形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纺织加工应用示范等三个方面完成了深入研究和系统集成。攻克了纤维级海藻酸钠原料关键产业化技术,建成千吨级纤维级海藻酸钠生产线;攻克了原料高效溶解、无脱水剂分纤等关键技术,研发成功纺织用海藻纤维生产专用装备,建成了800吨/年海藻纤维工业化生产线;开展了海藻纤维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发出多种特种功能性纺织品、生物医用敷料等产品。该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项;制订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形成了海洋生物质纤维新材料技术创新团队,获得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并获得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