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店借助设计师品牌阐述自己的着装观念,设计师品牌借助买手店实现小成本运营,不同的运作模式被相同的服装风格绑定,中国服装的原创之路将会走得更远。
提及中国本土买手店必然会联想到中国本土设计师,作为同样处于新生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他们俨然成为了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好兄弟。
曾有人将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例外、素然等实力派中国设计师品牌在百货店开专柜创立品牌。当时外资百货店刚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第一批设计师品牌正是在外资百货店门槛还不是很高时,进入了该系统,随之通过加盟代理,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店铺。
第二阶段是2005年起独立设计师品牌在长乐路开设自营专卖店,后来随着商圈名气的逐渐扩大店面租金水涨船高,设计师品牌不得不搬离这个有望成为“上海里原宿”的潮流之地,这凸显出了时至今日依旧困扰他们的资金问题。
第三阶段则是2008年至今,淘宝时装品牌以及买手实体店的兴起,但这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独立设计师举办作品发布后,顾客看好一件服装要与设计师谈价格,设计师往往会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让顾客望而生畏,此种情形时有发生。“我也不想如此要价,原料和加工的成本很高,如果低价售卖我只有亏本了。”一位设计师如是说
“在欧洲,时尚行业的整体运作已相当成熟,独立设计师想要成名,其典型道路不外乎这样的流程:
参加时装大赛、以奖金开工作室、等待时机成熟寻找赞助人支持走秀、被时装周中无处不在的资深买手相中,最终把作品放进名号响当当的百货公司售卖。”买手江柠分析说,“相比之下,中国本土设计师商业化之路要坎坷得多:市场需要的是规模效益,而非小作坊生产,买手业态刚刚发展,国内的时装发布尚未实现设计和市场的良好对接,虽然提倡原创设计,但大环境依然制约着设计师的发展。”
此外,设计师品牌对环境要求较高,但又无法承担商场的扣点以及各种要求,自营开店或网购是两种可以绕开百货店的渠道,不过前者成本大、事情多,后者市场不成熟,都不是独立设计师品牌选择的主流。“我的产品一直坚持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经营,但是与实体店相比,线上设计师品牌店更容易被淹没。”单喜品牌设计师张丹丹说。
张丹丹也曾经尝试过经营淘宝店,但是在海量的信息中,设计师拿不出资金做广告开辟直通车,店内的浏览量小得可怜。“再后来,我就把网店关了转而为其他淘宝小店提供货源,经营状况一直不佳。所以线下买手店是我的主攻方向。”
刚刚落幕的CHIC2014中,主办方组织的买手日活动,成为众多设计师品牌的关注焦点。活动中,买手与设计师的交流时间虽然短暂,却建立了一张无形的网络。“买手一直是设计师们稀缺的资源,与买手的交流不仅有机会促进品牌规模的扩展,同时也能得到消费者最直观的反馈信息,验证设计方向,为将来的发展指明道路。”张丹丹说。
设计师品牌要发展,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过往几年媒体的大力宣传,使设计师们赚来了名声,唯独产业助力难觅踪影。不过这一现象正在改变。
服装设计师是指对服装线条、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的人。 要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而且更需要懂得学习方法并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
服装买手(Fashion Buyer),这个职位一直出现在奢侈品牌以及服饰品牌中,服装买手负责一个品牌不同季节的货品采买、货品质量把控、货品销售途径、销售数据的把控以及库存量的平衡。服装买手也是时尚买手,目前被媒体以及各行业热推的时尚职业,在国外,服装买手很多都是时尚博主,他们分享穿衣经验以及超越了流行发布趋势的时尚眼光。